梁具峰苹果五十年祭

  EDM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90174.html

苹果五十年祭

梁具峰

甘肃被黄河分成两块,黄河以西被称之为河西。黄河以东,六盘山(古称陇山)奇峰突兀,高耸竖卧,将河东分为三块,山以西为陇西;山以东统称为陇东;山以南统称为陇南。静宁县就属于陇“西”的范围。或称之为陇中陇上陇右。因静宁县东依六盘山,地形东高西低,故有“东水往西流,做官不长久,富贵不到头,不出将相出贼寇”的民谣。说明这里自然条件恶劣,苦甲天下。几千年来,饥饿和贫穷时常困扰着这里的一方生灵。摆脱饥饿,走出贫穷,是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梦想和追求。能不能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找寻到一条让大家致富的产业?这个时候,一个既熟知又陌生的苹果闯进了这片曾经荒凉苍老的土地。它就是曾经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只知“静宁苹果”,不知静宁县治的“苹果”“静宁金果”,“静宁红富士”。

别看苹果很早就落户于神州大地。真正形成一个产业,让农民从中尝到栽种的甜头,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水果名牌,从生到旺,又从盛至衰,也不过五十年的历史。

在我们幼年的记忆中,庄子上较富裕的人家有园子,四周用黄土夹打起高墙。这样还是挡不住顽童们的觊觎,就又在上面用小土块砌几层,末了,最上面一层还插上刺。角子上盖个小屋,昼夜把守。虽说是防守森严,但还是时不时被人偷窃。十几岁的小伙,正是力量多得无处发泄的年龄,又饿又馋,那园中的果子太有诱惑了。约上几个同伙,学着在电影上看的游击队员的灵巧动作,先是侦察,或用咳嗽声观察看园的狗栓在什么地方;或投石问路,试探看园人的动静。得到可以下手的信息后,就聚拢到一起,架起人梯,攀援摘果。一般都能摘到数量不等的果子。当然也少不了马失前蹄,被看园人逮个正着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同伙不忍一逃了之,而是抱着同赴灾难,可怜兮兮的神态,给园主求饶,说好话,以此打消园主的气愤。直到同伙被赦免一同回来为止。那时园中的果子品种也较多,但却没有苹果。

到了后来,大队上建了一个果园,里面专门种苹果。由几个半大老汉悠哉悠哉作务着。品种有:国光、红玉、元帅、红魁、香椒之类。那苹果的使命不是为大队上增收益的,而就是专门为吊人们的胃口而特设的。馋和饿是孪生兄弟,馋饿馋饿嘛。不饿也就馋得慢,越饿越馋。吃不饱肚子,当然也就对园里的苹果垂涎欲滴。你防守的再严密,而且养着两条张着血盆大口的狗,那狗就像官府门前目不转睛的值岗人员,引颈四处搜捕有可能发生的不测。一旦发现偷果者,它便狂吼着扑过去。还好,它毕竟是半开放的——只能在一条几十米横拉着的八号铁丝来回奔跑,这种栓狗法,称作跑绳栓狗。一只狗巡北边,另一只巡南边。看园的人时不时蹲到暗处,伺机逮住个偷果的人。

一个人的尊严都是吃饱之后的事,对一个连饿带馋的人来说,尊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饥饿袭来时,麻疯病人吃剩的半碗汤都是特别香的,何况那红扑扑诱人的苹果呢。

果园的看管是随着果子的增大变红变香而逐级加大力度的。果子幼小青皮的时候几乎不怎么防管。人们(多数是娃娃)就偷摘些青果充饥解馋。随着季节的更替,园中的果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红,清风徐来,果香阵阵,远近几里路就能闻到果子的香气。看着红红的喷着香气的苹果,想着能美美的吃上几个,那是再高不过的奢望口福了。于是,就隔三差五的发生苹果被偷的事件。

“偷人十几年,捉住没利钱”。一旦逮住个偷果者,把用细绳栓到果把上的一串被偷的苹果挂到偷果人的脖子上,在大庭广众下叫偷果人一边喊自己的姓名,一边敲锣。从众目睽睽下走过。搞得偷果人恨不得脚下的地裂开一条缝,好让他钻进去。

没办法,苹果太少太金贵了,太有诱惑了。有三四岁瓜不楞櫈的毛头小孩在路边捡拾丢弃的果核吃,大人虽然看见,也不多加干涉,习以为常。

是上苍设计好了套路让农民们钻,还是农民推动了每一次社会的进化。土地革命——分到土地;合作化——收了土地;改革开放——又重新分到土地。(据说现在又要土地流转,集中。)如此变戏法式的翻来倒去,农民们究竟在每一次变革中获得了多大的利益,开头带来的昙花一现的窃喜之后,农民终归是农民,社会的最底层,这一事实,永远不会改变。

分田单干,农民确实热乎了一阵子。沉积了几十年的干劲,如火山一样喷发了出来。恨不得将天底下的土地耕光挖完,从山脚底直挖到山梁顶,(现在又从山梁顶荒到山脚底),视土如金,两家的界畔上像舌舔碗似地溜个净光,生怕留一分半毫。更有甚者,冒着被对方臭骂的风险,掏耕边界。由此激起矛盾,鸡飞狗跳。

土地如此金贵的原因是为了多打粮食,吃饱肚子,这是农民们最朴实的设想了。当肚子一旦吃饱了之后,就有其他欲望了。比如赚钱,于是庄子上有胆子大些的在边角地上栽种起了苹果树。少数人种着,多数人观望着。当看到种苹果比种粮食确实收益高,而且赚了不少钱,有些不种树的人也心动了,也少量地栽种开了。种树的人的想法是,冒着饿死,也不要穷死,豁出去一搏;不种树的人的想法是,宁可穷死,也不要饿死,安贫由命,死守不变。庄子上有年岁的老人的口头禅是,别看它(苹果)现在能卖钱,早晚有一天它不如洋芋蛋。(现今看起来还真被言中了。)

后来,政府介入,要求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免费发放树苗。被曾经饿怕了的一部分农民,等发放树苗的干部走后,就将树苗摞到柴火堆上,置之不理。有的气吭吭地将苗抛出墙外。政府没辙,就先拿吃公家饭的户开刀。以不栽苹果树就免除你的公职相要挟。这一招相当有效,使一部分吃财政饭的家户先栽起了树。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我将树的根子剪了,栽个光杆杆,看你还怎么活。政府要栽树,农民要种麦,一场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就此展开。你种上麦子,我就往你麦子地里栽。抽调上教师,将树周围的麦苗铲掉。更有甚者,将整片的麦苗用旋耕机除掉。一时间,在静宁这片土地上,种苹果的热潮丝毫不亚于当年农业学大寨。

政府的强力推进,农民的逐步认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苹果以推枯拉朽之势将粮食挤压到可有可无的边缘,在静宁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了。

当一颗颗苹果摇身一变,成了一张张百元崭新充满极度诱惑力的人民币时,农民们脸上绽放开了欣喜的笑容,这笑容似曾相识,他不亚于解放初分到土地;改革开放又一次分到土地那般热烈。

从种粮食到种苹果,从中尝到甜头的同时,几千年来不变的农民的称衔也悄悄变了,被一个新的“果农”名称取代了。是自身的递进还是形式的裂变,我们姑且不论。权且将这一点点虚荣留给老实巴交的农民吧!

种苹果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张张人民币在手里起舞,收获的喜悦在心中激荡,化作劳动的动力,从内心深处突突往外涌。施肥呀、放水呀、打药呀、除草呀、套袋呀、采摘呀,样样都精心作务,毫不马虎。

干什么事总有难补的短板。霜冻和冰雹就是种苹果难以补齐的短板。何止是短板,它就是悬在果农们头上的两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咔嚓一声杀将下来。一次几十年罕见的寒流席卷大半个中国,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度,刚免了花的幼果上面结着白晶晶的冰。冰融化后,幼果变得黑黑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看到自己精心作务的苹果变成这样,就一头扑倒田埂上,双手嵌入土里,仰天嚎啕,老天爷呀,你咋这么绝情,我还指望(这园子)给儿女上学(交学费)来呀!那个场景,看了叫人揪心。霜冻较冰雹打,损失还较轻。因发生于前期,诸如套袋这样的投资还未实施。毕竟树木还是健全的。二十世纪初的一年,时间已到了中秋时节,园中硕果累累,丰收在望。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罕见的冰雹以雷霆万钧之势突袭了眼看就要到手的果子。鸡蛋般大小的冰雹将套袋的果子打的满地皆是。果子几乎被打光,树皮被打破,汩汩往外流水。果农们都不忍心往果园里多看。一年的收成呀,而且树都被打坏,一时间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感觉。有人传言,某某果农这几天精神恍惚,承受不了如此打击,怕是要寻短见什么的。可怜那,农人们的捣腾,世世代代都离不开“坟地里捉鬼,全凭运气”,没有一点点保障呀。

一个苹果蛋,挂上一根线,一头栓果农,一头栓果商,果农一年四季来作务,果商只等收获季节把钱赚。苹果在线中间翩翩起舞,果商果农在两头定着眼瞅。果农果商的喜怒哀乐全由苹果掌控。苹果高兴了,身价提高了,走出国门了,走进人民大会堂了,果商赚到钱了果农也就赚到钱了。苹果变脸了,大跌身价了,走村串巷了,一元十斤了,果农跟着倒霉了。果商和果农是亲了一家,臭了一冤家。因苹果而高兴,也因苹果而忧愁,因苹果而钱袋鼓鼓,也因苹果而负债累累。真是成也苹果败也苹果。

果商进村了。他们不像电影中敌后武工队进村,他们是开着小汽车进村的。还不到收获的季节,就早早预定。上年赚了一把,今年提前谋划,以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来占领市场,获取更大的利益。果农不干,上次卖的便宜了,今年等涨价,千万再不敢轻易出手。果商都三进园子,果农依旧不理。此种局面在苹果鼎盛时期常能看得到,也着实地让果农们风光了几回。因为市场的重心在偏向果农。物以稀为贵,没有办法。有的果商还动用人际关系来拿下一些难缠的果农。

那时谁有几亩果园,就好像家中有吃公家饭的工作人员一样荣光,走亲逛友手提上几箱“静宁苹果”,那说话就高了三分,谈吐就有了底气,像手里拿着“茅台”、“人参”什么的,感到给人送了很贵重的物品似的。走起路来屁颠屁颠的,说起话来也是大大咧咧。县城里买一套房子,农闲时住住,也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潇洒得很。有的就在村里盖起两层小洋楼,悠哉乐哉。来几个外地套袋的女工,总是叮咛要将脚洗了上床,一旦看你拖泥邋遢,就不大情愿要你,想法设法把你辞掉,再找寻上一个干净文雅的。

有了钱也就出手大方。一次,四五个果农正在山吃海饮一桌饭,那个豪爽,颇具气势。一位站在旁边的观看者,直直地咂舌。或问,这桌饭少说也要几百元哩?而得到的答复竟如此这般地轻松:也就几笼笼儿苹果吧!也有几个果农更是异想天开,“公车”上书,联名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报喜,心中因种苹果而带来的喜悦,使人飘飘然。大有使命在身,舍我其谁的气概。交易苹果时,主动权在果农手里。什么现钱呀,什么不能缺斤少两呀,什么不能包皮呀,什么货运不管呀,全都由果农们说了算。

果农们贼的很,眼看苹果成了金蛋蛋,稍稍动些手脚便是钱。卖果时,趁果商不留神,以次换好,衣袋里装几个下捡趁搬运箱子的当儿,悄悄换下几个好果。有的给捡果人员偷偷塞些钱,博得手下留情,多捡些好果。果商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不干则罢,要干就来个大手笔:将已分装好的果箱,大手一挥,整箱整箱滑级,八零号的划成七五号,七五号的划成七零号,七零号的划成六五号。捡工也不消停,得了数次好处,越发地不安寂寞。临了上一家时,急急地寻找机会,趁其转场不备,将下一家的好处稳稳收入囊中。商场如战场呢,这话一点不假。果商、果农、捡收人员,在苹果交易这场大舞台上,都扮演了极具典型形象的角色。活灵活现,历历在目。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充满杀机,硝烟气味弥漫在果园。

果农们牛了不长几年,市场的天秤逐渐向果商们移动,几乎持平了。着实地拉锯了几年,高低贵贱不分上下。最近几年,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极度无绪扩张,苹果的身价也是一落千丈。庄子上偶来几个外地果商,果农们闻讯便蜂拥到跟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挤攘攘,争相订果,次第落价。果商待理不理,趾高气扬,心中窃喜,稳操胜券。果农们好不容易缠上一个果商,临到收果,还挑三拣四,东扣(多除皮)西剥(多打些下捡),或拖欠果钱。更有甚者,还来个拦腰折,该你一万元,付时只给五千。果农们连声叹息,无可奈何。

其实,物丰必贱。供大于求,市场瞎了,对果农打击最大,对果商也极为不利。说实了,他们也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年前还是百万富翁,春后变为负债汉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一位外地果商将年前以每斤三元以上收的果子,现在以每箱五十元的价格往车上装时,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昔时果商三进果园果农不理,而今三请果商他们都不来。世事啊,何以如此以牙还牙,循环流转呢。没有果商来收,就只好自己装箱。白天摘,晚上灯火通明,男女都上,八十岁的老母亲也不得安宁,颤巍巍地帮着网果。待装好一三轮车,就突突突地开着或连夜或戴月赶上二三十里路存进果库。谁知辛苦并没有换来回报,而换来的是大跌价。眼看着连本都卖不回来的一箱箱苹果,果农们真是欲哭无泪。

一个带动果农果商,还有中间衍生的其他的庞然大物,犹如一头年老体衰的巨大雄狮,浑然倒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说是物丰必贱;有的说是受疫情影响,出口少了;有的说反腐力度大,送人情的少了,况且贱了拿不出手;有的说政策紧,给公职人员用苹果发福利的减了;有的说吃了多年了都吃腻了。其实任何事,任何物,都有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发展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我们的先人很聪明,几千年前创立的易理学说,为我们解答事物的发展变化,构建了非常明了朴实的认识体系。如易经中的长生十二运,从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从一个人的发展变化说起,指明由生到盛,再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对苹果这个产业来说又何尝不是这种发展变化呢。知道了其中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也就不必过多地臆断,过多地揣测。

虽然如此,但却关乎我们,曾经是生长在静宁大地上的金蛋蛋;曾经是给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人们带来希望;曾经放飞了无数学子的梦想;曾经撑起黄土地上的一栋栋楼房…眼看着它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不免还是生出许多追思眷恋:

呜呼苹果,生之于民,

呜呼苹果,长之于民。

呜呼苹果,喜忧俱来。

辉煌之时,于民丰益。

盛极必衰,事理恢恢。

情何以堪,魂兮归来。

梁具峰于二零二一年国庆前夕

作者简介:梁具峰,笔名梁冰,静宁甘坡人。年开始在《文学青年》函授中心学习,嗣后写通讯、散文、杂文、小小说。先后在静宁广播站、平凉报、甘农报、少年文史报、飞天杂志、静宁通讯、静宁科技等报刊志上发表。代表作品有《北峡游记》《雨后》《山歌》《要取信于民》《大话甘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lecar.com/bpgczd/21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