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双11成为传统电商的流量批发大战
最近一段时间,“双十一掀起流量大战”的话题被人们频繁的提起。电商掀起流量大战似乎足够让人们感到吃惊。但事实上,就往年双十一而言,这个时候掀起流量大战其实属于常规操作。
所以,如果非要说今年的流量大战,可能是今年的流量大有什么值得让人惊讶的话,那就是比于往年,今年的各大传统电商平台会显得更为饥渴。
比如除了微博等App的开屏、banner等各大广告位被淘宝强势包场之外,还有今年苏宁、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双十一广告开始密集地走进电梯——要知道知道,电梯广告其实一直是转化率让人迷惑的投放渠道:
一方面由于电梯属于封闭空间且没有信号,广告想与消费者进行互动非常难,很难形成实际上的转化;另一方面覆盖的人群也包含男女老少、不同职业,因此很难通过低成本的投放手段针对定向人群实现转化,对于需要精打细算地投放广告主来说,显得性价比极低。
在今年,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却连这种渠道流量也要极力争抢,这可能就从侧面体现了当前传统电商对流量的焦虑已经难以回避的地步了。
就像前面所说,双十一其实本来就应该是掀起流量大战的时候,因为传统电商模式说到底,也就是流量的游戏。
了解电商运营的朋友都知道,在电商运营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式,就是“GMV=流量*转化率”。
所以对电商平台来说,为了提高成交额,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流量的来源和平台的转化率,而这里面,扩大流量来源就是一个对平台来说相对简单的办法。
因此,一直以来传统电商都致力于从外部购买流量。早期,传统电商平台通过各种门户网站、贴吧、论坛及社区平台来购买流量。后来为了获得更稳定的流量来源,电商平台也曾尝试过自建流量渠道。例如,阿里就曾尝试推出社交产品来往、支付宝也尝试过做社交,但最后效果也都并不理想。
自建流量尝试失败之后,阿里开始通过并购、投资来获取稳定的流量来源,其中UC浏览器、高德、优酷、微博收购与投资大多都是在这个时候敲定的。
可以说,对电商来讲,模式其实并不是十分重要,垄断流量也就垄断了电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内电商巨头对流量渠道的垄断,人们对电商这个领域其实是非常悲观的。
毕竟,在淘宝、京东已经成为国内电商TOP2的时候,大家谁都不认为这个赛道还存在能够突围而出的机会。
年前后,在电商繁荣的年代,国内也曾兴起过许多不一样的电商模式,例如有专注图书领域的当当网,有专注于女性电商的蘑菇街、美丽说;也有专门做特卖的唯品会,更有专门做美妆特卖的聚美优品。
但到了今天,曾经被认为潜力无限的垂直电商,大多都已经默默无名;曾经为自己代言的陈欧也早已将事业重心转到了共享充电宝。曾经有可能成为中国亚马逊的当当网,也只能在《庆俞撵》的连续剧中刷刷存在感。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拼多多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对它也同样抱着一种特别悲观的态度。
但事实上,当拼多多走到今天,许多曾经的质疑也开始慢慢的解决。特别是从年,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在美上市之后,许多人对拼多多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
拼多多为什么能够成功?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借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