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限塑令发布近半年曲靖市场实施效果
今年1月1日起,新版“限塑令”发布后,市场实施效果如何?近期,记者调查走访了我市几家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药店、餐饮企业,发现少数大型超市、连锁饮品店推出了环保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环保纸质吸管,而农贸市场和大部分餐饮企业为了“消化”库存,却仍然继续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塑料吸管。“限塑令”下,农贸市场的小摊贩和餐饮店主仍在观望……
超市
购物袋纷纷“换装”
两个茄子、几根黄瓜、两三个土豆……在菜市场,简单的几个菜品,就要用两三个塑料袋来装。事实上,不少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在超市买菜时,还没想好买什么,先随手扯几个塑料袋备着。今年新版“限塑令”发布,明确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近日,记者在文笔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看到,每个自助收银台旁均张贴着一份温馨提示: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超市开始提供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其中,大号袋1元/个,小号袋0.5元/个。很多没有携带购物袋的顾客,都会选择购买可降解购物袋来装东西。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城区的几家便利店和药店,多家店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去年12月底统一采购了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买一两盒药的顾客都没有要袋子,有的顾客买得多一点,但自己会带购物袋。
餐饮店
多家连锁店告别塑料吸管
众所周知,饮品店和快餐店向来是塑料制品消费大户。随着“限塑令”的实施,该行业也相继作出了整改,特别是连锁饮品店基本上已经将塑料吸管换成了环保纸质吸管,有的店里已停止提供一次性吸管,改用自带饮嘴的新型杯盖。
日前,市民李女士在雄业德克士就餐时,发现可乐没有了吸管,星巴克咖啡也用纸质吸管代替了塑料吸管。
随后记者来到一些本土知名的高人气饮品店,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门店使用的一次性吸管还在去库存的阶段,库存用完才会启用纸质吸管,目前还有10多包一次性吸管没用完,店里的吸管有纸质的,也有一次性塑料的,顾客可以自己选择。目前公司还没有明确规定要全部换为纸质吸管。
外卖
不少商家
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午餐时间,记者在某知名外卖平台上下单,分别在两家店铺购买了一份午餐。第一份外卖送达后记者注意到,包装袋是铝膜保温袋,并没有再用塑料袋打包配送。商家表示,此前店铺就已经积极响应国家“限塑”号召,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限塑令”的相关规定发布后,店铺决定全面使用铝膜保温袋,将塑料袋“淘汰出局”。
另一份外卖则依旧是“老样子”。记者仔细检查了外卖的塑料包装袋,没有发现任何与“可降解”有关的标志,只有品牌名称、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商家,询问继续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的原因。商家如此回答:“我们一直使用塑料袋包装,‘限塑令’我们不了解,也没人通知。”记者介绍了“限塑令”的有关情况后,对方表示将尽快和负责人沟通商议。
农贸市场
依旧使用传统塑料袋
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农贸批发市场发现,这些场所依旧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对于“限塑令”的要求,部分商家毫不在乎,还有人认为这是走形式,甚至在有些批发市场上,传统不可降解塑料袋还在大批量售卖。
在龙潭市井农贸市场一家水果摊前,前来买菜的一对夫妇挑选好要买的东西后,商家伸手扯了一个普通塑料袋来装。记者问店里是否有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时,商家摇摇头。“普通的就很好用,为啥还要用可降解的?再说那个成本肯定比这个高,我们卖水果的不可能再问顾客要个袋子钱,影响做生意。”
在农贸市场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在环保购物袋的使用上,大多数来买菜的老年人还是会自己准备购物袋。
声音
市民点赞“限塑令”
督促养成节约好习惯
虽然可降解购物袋价格比普通塑料袋高,但大部分市民都能理解并支持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在文笔路一家超市购物的市民张先生说:“可降解就意味着它是环保的,我觉得贵一点也无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也是应该的。”
“可降解塑料袋都挺贵的,出门一定会带上几个家里的袋子以备不时之需。”市民王先生说。刘女士告诉记者,可降解塑料袋收费提高,刚开始自己也不太习惯,不过听说可降解塑料袋的分解时间大大缩短,有利于环境保护,慢慢也就接受了。“以前虽然有环保意识,但有时候嫌麻烦就放任自己了,想着一个袋子几毛钱也不贵。自从超市推出可降解塑料袋后,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随意了,‘限塑令’反而能督促大家养成节约、循环使用的好习惯。”
“限塑令”能否落实到位?对此,也有消费者提出质疑。“‘限塑令’要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相关部门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加强引导和监管,光靠自觉肯定不行。”市民张先生表示,同时也希望可降解塑料袋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推广一些可替代产品,全社会多方合力才能将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新闻助读
“限塑”需政策引导、消费自觉
替代品研发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早在年,国家就提出了“限塑令”。限塑、禁塑已是社会共识,社会各界也纷纷进行探索。
当下,“限塑”为何依然面临难题?有专家表示,塑料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逐步减少甚至完全禁止仍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方面仍缺乏清晰、有力的监管机制,加之替代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塑料污染治理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如何才能推动限塑、禁塑真正落地?有专家建议,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比如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生产者承担一定的回收和处理责任;比如引入押金返还机制,通过奖励机制增强消费者的回收意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针对可替代材料及产品,相关部门应给予税收减免等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其加大供给,并加强监管。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相比此前,新版“限塑令”不仅在使用环节进行规范,还从塑料袋生产、销售、回收利用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塑料垃圾应注意分类收集,并全面规范回收利用环节。
要让“限塑令”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政策引导、消费自觉、源头减量、替代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治理塑料污染的基础。消费者应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本报综合
本文来源:曲靖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