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故事原本只是一条马路的春熙路
春熙路是成都市商业区的代名词。其实它的历史并不长。民国十三年(公元年)杨森任四川督理委任其第一师师长王缵绪筹建时,只把它作为一条“马路”修筑,并未作为商业街道修建。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形成了商业中心呢,它的“源”在哪里?确鲜为人知。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得从与春熙路近在咫尺的科甲巷说起。
科甲巷得名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年)。此前,该处为成都“郊寨”之地,无巷,有叫“诸葛庐”之名。在清朝,是按察使司署“臬台衙门”之“监狱”。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年就被关押和杀害于此。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后裔大量踊跃人四川。他们刚一站稳脚根,便开始商议“设立总祠”及“祠街巷名”之事。
经过8年的筹集和商议,最后于年8月,由参加“丙午乡试”的朱子裔孙中的举子们确定。购“诸葛庐”范、刘二姓七人之“寨”立“朱祖文即朱熹总祠”。因左已有“北打金街”,故取“登科中甲”中“科甲”二字作“祠巷之名”。科甲巷由此得名。
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购寨立祠。现存《杜卖文契》可佐证。《朱氏族谱》记载:蓉城祖祠,共有五重之广,在大科甲巷,向东大街,前祠门,次考亭坊,三紫阳同堂,四文公殿祖……创始于乾隆,翠飞于道光……每年享祀六次……族众齐集,车马拥挤。轿竿累叠。
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故每年一次的“童试”,三年一次的“乡试”和“会试”,前来朝圣的,“许愿”、“还愿”的,从全川云集于此“熙来攘往,毂击肩摩。那出进的轿子,更觉络绎不绝”。
“吃、住、行”成为“当务之急”,这为科甲巷的繁荣带来了生机。首先,与总祠一“篱寨心”之隔的右舍毛氏撤“寨宅”建“客栈”,兼营祭祀品,这是“正科甲巷”形成之萌芽。其次。左邻况姓拆寨建茶房酒肆。
清道光年间,科甲巷进入兴盛时期,修建“科甲巷正街”,将“科甲巷”更名为“大科甲巷街”,“良医巷”改名为“小科甲巷街”。大清未、民国初,成都50余个“行帮商会”,基本每个帮会都在大、正科甲巷设立有“帮铺”。
“玉器帮铺”多达12家;全省著名的“苏广洋货发售所”即“从仁祥号”批发部,就设于此巷内:“科甲巷肥肠”、“科甲巷米花糖”是当年著名的食品店及食品;还有用牛蹄壳制成的透明冬瓜灯、柿饼灯和纱灯笼灯饰专卖店;神像雕塑和刻字工艺更是全省有名,小孩玩具店也名气不小……。
在商贾云集,人满为患的情景下,修筑“春熙马路”,缓解了科甲巷之压力,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春熙路受科甲巷辐射而繁华顺理成章。当然,建于年的商业场为春熙路的繁华也起到了牵引之作用。
年,政府将朱祖文即朱熹总祠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外商,总祠房宇被拆。其地段上建起了伊藤洋华堂和利都广场,它为春熙路当今的繁华也增添了光彩。昔日的朱熹总祠之陪祠即而今的“朱熹宗祠”,政府已于年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