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刻板动作障碍及行为障碍

 

一.刻板动作障碍又称刻板性运动障碍,是指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常为节律性)运动,表现为摇摆躯体、摇摆头颅、拔毛、捻发、咬指甲、吮拇指或挖鼻孔等。发生率尚无确切数据,在智力低下病儿中较为常见,也可见于正常儿童。在此主要介绍正常儿童中常见的刻v板动作障碍。

(一)吮手指v吮手指(SuckingFingers)是指儿童反复自主或不自主地吸吮拇指、示指或其他手指的行为。4岁以前的吸吮手指是儿童早期的正常行为,可能是调节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可以自发缓解。如果吸吮手指超过4岁,则会影响下颌的发育,导致牙列排列异常。所以对于较大儿童的顽固性吮手指的行为,首先要及时解除可能引起儿童情绪紧张和焦虑的诱因,然后尽量忽视这种行为,因为通常父母反复阻止这种行为的同时恰恰强化了它。也有人建议用厌恶疗法,如在儿童经常吸吮的手指上涂上辣酱或苦味剂,当儿童吸吮时苦味便成了厌恶刺激,这样可减少儿童吸吮手指的行为,效果尚不确定。

(二)咬指甲v咬指甲(NailBiting)是指儿童反复出现的自主或不自主的啃咬手指甲的行为。有的也可表现为咬脚趾甲。始于3~6岁,持续至青春期,8~13岁达高峰,极少数延至成年。国外报道大约50%的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出现这种行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下降。咬指甲常有家族倾向。咬指甲实际上是一种最常见的缓解焦虑的行为方式,因此首先要找到与此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并进行有效的解决,然后再针对咬指甲的行为进行行为矫正,否则孤立地处理问题行为,只会让症状转换或恶化。

v(三)习惯性交叉擦腿v习惯性交叉擦腿(HabitualRubbingThigh)指的是儿童反复用手或其他物件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行为。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可出现或轻或重的这类行为。局部的刺激,如外阴部的炎症、湿疹、包皮过长、蛲虫感染等常常引起局部瘙痒,是幼儿出现摩擦外生殖器行为的常见诱因,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习惯动作。亦有的儿童因为无聊而玩弄生殖器,常见于男孩。不良环境、情绪紧张等则常可加剧这种行为。

v儿童在进行这些行为时,通常两颊泛红,表情紧张,两眼凝视,轻微出汗甚至气喘,过后困倦、思睡。女孩可伴外阴充血,男婴可出现阴茎勃起。如果强行制止,会引起儿童的不满甚至反对。年幼儿童发作可不分地点,而年长儿童则多在临睡前或清晨醒后。家长常将这种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故发现儿童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常可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和焦虑,多以打骂甚至恐吓等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对于偶然的发作,家长应采取忽视的态度,分散其注意力即可纠正,同时要积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和寻找社会心理因素。建议家长给儿童穿宽松的内裤,晚上尽量待儿童感到疲倦后再上床,早上醒来后即唤之起床,养成上床即睡、睡醒即起的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频繁的发作,家长处理无效则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给予心理咨询或治疗。

二、儿童行为障碍

1.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症以注意障碍、冲动行为、容易分心以及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多动性障碍在学龄儿童的患病率一般为3%~5%,男女比例为(4~9):1。

病因(1)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指出同卵双生的共病率为80%,异卵双生的为30%。家系研究表明多动性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v子遗传学研究认为多动性障碍可能与多巴胺的基因多态性有关。v(2)脑损伤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多动性障碍一定存在“轻微脑损伤”,然而在随后的研究中绝大多数被诊断为多动性障碍的儿童应用各种各样的检查方法均不能证实存在脑损伤。v(3)神经生化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动性障碍的血、尿、脑脊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高香草酸、5一羟苯乙二醇、4一羟苯乙二醇等做了大量研究,但结果常常不恒定。v(4)神经影像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动性障碍个体的脑结构和功能与正常个体存在差别,采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v(fMRl)以及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发现多动性障碍的前额叶、尾状核和胼胝体在形态上与正常对照组不同。v(5)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或学校教育环境不良、父母的养育方式、严重的生活事件等。其他的一些相关环境因素还有铅中毒、大量的食品添加剂等。

临床床表现:多动性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小学学龄期引起父母和教师的







































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lecar.com/bpgczd/15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