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缺药成常态药价降了,却买不到患者
医院看病的朋友会发现一个怪相。
医院的药,相比于以前大幅降价,甚至有些药的降幅达到90%以上!
听起来是不是很爽?
但当医生把处方单给你的时候,会告诉你,其中有几款药去外面某个药房买。买回来后,再告诉你服用方法。
一听到这,大家肯定就会怀疑,这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医院的药房打听,结果人家直接告诉你这些药没货!
最终还是只能乖乖地去外面的药房购买。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医生拿回扣吗?
咱们暂且不说医生有没有拿回扣,即便他没有拿回扣,这种现象也一定会发生。
至于原因,这就跟集采和药占比有关了。
集采的本意是两三家企业买断某个区域所有的采购量,但是药价得降低。也就是打批发,以量补价,而没有中医院销售。
这事确实好,能有效地打击高价药,人民和医保的负担都减小了。
但执行起来时,却发现,有时候事与愿违。
第一,企业亏本,不愿意生产,医院缺药企业投标的时候难道不考虑成本的吗,亏本的生意怎么也要去参与?
首先,确实有厂家会报出一个亏损的价格参与竞标,这样的企业通常为小企业,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药在当地获得一定的知名度,这是打开市场的一种方式。简单点说就是赔本赚吆喝。
其次,为了中标,企业都会尽可能地报低价。但报价是按照当时的原料成本进行估算的,中标之后,万一遇到原料价格上涨,他们就会亏损!比如,年到今年,就正好遭遇原料价格大涨。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停产断供。
第二,企业微利,机会成本高,生产意愿降低通常来说,中标价的利润都很低。即便是以量补价,也不见得划算。
比如,原来虽然量少,但是毛利高,一年能赚万;但现在虽然量大,但是毛利低,一年只能赚万。你想想,有些要动辄就降价50%,甚至90%,这要用多少量才能补足这个价?
生产药品就会动用生产线,工人,花费时间,这就是机会成本。
企业肯定会想,假如我用同样的生产线和工人生产另一种药,一年能赚万,那企业更愿意生产哪种药呢?
所以这也会导致缺药。
第三,企业不想断供,但医院反水在招标前,各医院会上报自己的用量,但他们报出的用量会低于实际用量。因为报高了就过不了医保的考核。
那么这就会出问题了,比如,医院报万盒,但实际用量是万盒。
而中标的企业一年最多只能生产万盒,那就一定存在70万盒的短缺。
所以,尽管企业不想断供,奈何产能跟不上!
还有更糟糕的,如果企业本来就亏损,就医院的需求!最终,不缺药才怪!
第四,小医院回款不及时医院,通常能保证30天内回款,所以药品供应可以保障。
医院的回款期居然长达2年半。
作为企业来讲,前面的账款没结清,肯定不可能继续供货。
医院回款这么慢呢?
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和社保基金都比较吃紧,医院病人少,医院抢生意,现金流本来就吃紧。所以一旦手里有钱,也得先支付员工工资这类更紧急的费用。最终导致给药企的回款慢。
第五,“药占比”医院停止供应贵药医院,甚至每个科室都有“药占比”的规定。意思就是: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超过30%(比例各有不同)
这一招本来是为了防止医生开天价药给患者。
但是有很多药品本来就不在集采范围内,价格贵。
对于患者来说,为了治病,贵药也得吃呀!
但医院为了不超过规定的30%,就要求医生不能开贵的药,如果病人需要,就让他们去外面的药房购买。
而如果要医保报销,就得填表、开缺药证明等手续,跑很多地方签字盖章。给患者额外增加很多麻烦。
医院给病人开天价药,现在倒好,天价药直接缺货了,要买就自己想办法去!
华北制药断供最近华北制药由于断供集采被处罚。虽然它不是第一家断供的厂家,但却是第一个被罚的厂家。
此次断供的药品是布洛芬缓释胶囊。据了解,0.3g的胶囊,平均0.元/粒,价格降幅近50%,确实很便宜。至于最近一年多,原材料涨价会不会导致它亏损,官方没正面说明。
但一个药厂冒着被罚的风险也要断供,说明是自己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选择,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医院缺药主要是由集采和药占比引起的。
更医院、药企和医保三者的利益博弈。只有三者处于平衡,才能保证药品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既能会籍大众,也能顾忌企业经营。
如果一味压低药价,医院无药可用,患者无药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