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操作建议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即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尝试探究。问题被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教师以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出或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获得体验。

这里所说的问题情境,通俗地讲就是教师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撰的一个导学材料,它可能是一个简短的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小实验,也可能是递进的问题系列或阅读材料,其本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导学线索,让学生围绕这个线索展开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从被动的“被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特征可用“15”来表述:“1”指教学要突出“一个中心”,即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指导解决问题要分三步,即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5”指课堂教学分五个基本环节,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

附件1

问题导学教学新授课基本模式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

一、问题驱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并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探究和自学欲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质疑和尝试。

2、教师应配合问题情境,研制内容适量的学案(或将问题情境与学案有机统一),供学生自学、探究。学案要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体现基础性、诊断性和探究性,确定“高而可攀”的步子,便于不同学生使用。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或学案)进行尝试练习和试验,在逐步试探、讨论和研究中完成相关内容,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及时巡视、检查,适时点拨,做好“当面练评”工作。

、学生展示。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优化思维品质。

三、总结提升: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总结。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总结时,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联系与掌握,并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及时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变式练习:练习巩固、变式迁移

1、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设计好相应变式练习。注意运用概念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手段,编制好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方面的尝试。编制变式练习要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变式和创造性因素。题型要注意变化,可对典型范例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用多种形式给出问题条件,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提升,使之与尝试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教师及时巡视、检查,适时进行个别诊断和面批鼓励工作。

五、反馈调节: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教师及时搜集与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如可采用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堂巡视、课内练习、作业考查、面批鼓励等,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答疑和讲解,通过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对那些不易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予适当指点。

2、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适量的巩固性练习,教师及时全批全改,针对学生在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相应讲评、矫正和辅导。建立学生学习“病史”记录,分析诊断,为单元回授调节做准备。

、在一个单元(或一节一章一册)教学完毕之后,要进行关于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其中尤以“阶段过关”最为重要(过关的方式可灵活多样,不一定是规范的试卷检测)。教师应当给掌握阶段内容有困难的学生以第二次学习机会,针对存在问题帮助“过关”。

注意事项:

⑴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上述五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或有所侧重,其中自主学习(尝试探究)是中心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尝试创造条件,总结提升,是把尝试探究学习所得的知识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反馈调节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尝试学习的水平。教师要积极内化和超越模式,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⑵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控制好时间,教师讲授、点拨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课堂练习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⑶关心和亲近学生。做到课前候课,课中走进学生,课后不拖堂。注意从实际出发组织有效讨论、质疑和交流;及时批发,面批鼓励;课余视实际情况做好相应咨询与辅导。

附件2:

问题导学教学复习课基本模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强化能力立意和学生潜能考察,要求复习教学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以学定教,注意根据考试说明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学案、练案和教案,正确处理学、教、练的关系,最大限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复习效率。

建议我校复习课教学模式以问题导学为主要特征,坚持问题驱动,自主尝试和有效训练三大原则,其基本环节:问题驱动→探究质疑→梳理归纳→范例剖析→变式拓展

一、问题驱动:情境导入诊断训练

1、教师根据考试说明设计问题情境(或自主学习式提纲即学案),明确复习目标,向学生呈现考试说明要求及近几年考查情况(出现频度、题型、分值比例等),并配置诊断训练题。

说明:问题(或学案)要呈现基础性(容易入手,源于教材)、针对性(紧扣考点,适当变式)、全面性(尽量覆盖本课时考点,形成系列)、启发性(注意情境设计,有一定探究性),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等基础上以口头、书面、板书等形式作答。

2、学生完成诊断训练,复习巩固知识要点,掌握主干知识和规律。教师要通过问题驱动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诊断训练来诊断学情。

说明:复习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对所学课程进行回顾、理解、转化、提炼、体系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如弄清每一个原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语文书标注的字词句摘抄,英语课文要念通顺,学会整理文史知识主线和同类型知识要素等。要按要求先看课本,将课本看明白了,书读薄了才做题,做题过程中不许看课本,不许对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掌握复习的主动权,特别是关于概念原理、技能等基础内容的复习权,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和质疑反思,自主发现和提炼自己存在的问题。

二、探究质疑:合作交流、质疑反馈

1、针对“诊断训练”暴露出的问题,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争辩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2、对合作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鼓励学生讨论和质疑。

说明:很多学生因为在复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前面部分没弄懂,后面部分更是拉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如果实在跟不上节奏,就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lecar.com/bpgcby/22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