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国造精雕细琢终成器,一片丹心在玉中
今日播出:《平洲玉匠》(上下)
玉,在中国文化里占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经》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对中国人而言,玉不仅是一件精巧秀美的工艺配饰,更代表着一种高洁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从古至今,从南到北,玉的光泽一直滋润着中华大地。每一件工艺玉器,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色泽晶莹、构图生动,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灵性与质感。
玉器之所以长盛不衰,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和雕琢他们的玉器匠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一块块粗糙的原石,经过多重工序细细打磨成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匠人们的心血和才华全都凝结在这块晶莹剔透的艺术品之中。今晚,就让《爱上中国造》的镜头带领我们前去我国著名的玉器之城——平洲,跟随当代玉器工艺匠人的步伐,了解一块粗粝顽石如何在他们手中幻化成无暇美玉。
一、内容导览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平洲,这里的玉器市场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四大玉器市场、国内三大缅甸翡翠玉器加工生产批发基地之一。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玉器原石,也可以寻觅到各式各样的玉器工艺品。随着一年一度的玉雕界顶尖大奖——天工奖即将开幕,来自平洲的玉雕匠人们都纷纷摩拳擦掌,精心构思和准备作品前去参赛。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义对着原石精心揣摩和描画,即使身经百战,他也丝毫不敢懈怠;平洲青年匠人王国清走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玉石市场,只为寻觅一块称心如意的原料;天工奖银奖获得者施宗颖,他的旧作三圣佛龛打动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僧人,对方希望可以订购一千件,这给施宗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来自中国台湾的陈义修,擅长宝石镶嵌工艺,他接到任务,正在彻夜思考如何将一块海豚玉石赋予生命力和造型感。几位玉匠耐心雕琢、各显神通,他们最终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吗?
二、精彩看点
三圣佛龛:玉匠施宗颖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天工奖银奖,是一块以精巧的机关为创意,以佛教之中的“三圣佛”为原型的玉石吊坠。在造型上借鉴了西方建筑的长廊式结构,展示了东方神佛的灵韵与肃穆,集宝相庄严与灵巧精美于一体,极富造型性和装饰性。
玉皇顶:平洲青年玉匠王国清获得天工奖金奖的作品,属于玉雕中的山子,随料赋形,取材于诗韵典故。整个作品典雅华贵,青紫相接,翡翠的色彩呈现渐变状,雕刻的人物和构图精巧细致,将泰山玉皇顶的俊秀壮丽表达得栩栩如生。
山子:山子是玉雕摆件工艺中的一种,这种工艺的表现题材多为山水人物,也可取材于神话典故。于是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能力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制作时先从玉料的形状、特征等进行构思,顺其色泽,务使料质、颜色、造型浑然一体。
抛光工艺:玉器的抛光工艺在雕琢过程中也非常重要,一件好的玉器工艺品一定是经过精细而严苛的打磨才可以绽放光华,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便是对玉器抛光技艺最好的诠释。比如王国清的作品《玉皇顶》,专门请来自己的抛光师老友雷明进行打磨,雷明使用的是老竹子,这种竹子经久耐磨也不会过于锐利,非常适宜打磨玉器的细微之处。
三、深度解读
子料
子料是指在河中天然形成的卵石形玉料,外有籽皮。经过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料。“子”字所代表的含义广泛而全面,有“种子”“子女”“幼小”等意。因此,用“子”来表示和田玉卵石料,不仅能够反映卵石玉料外形的特征,更从成因上体现了与玉石山料的因果关系。
播出安排:纪录片《爱上中国造》首批播出节目共18期,自年11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21:30播出,每晚两集,欢迎您的收看!
供稿:CETV影视剧与纪录片中心
原标题:《爱上中国造
精雕细琢终成器,一片丹心在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