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还是做医生的子女啥感受

 

导读

即使不从医了,“一天为医,终生为医”的感觉不会变,也会影响到子子孙孙。

来源:医脉通

作者:苏暄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做医生的子女啥感受”登上知乎热榜第七位。

知乎截图

这可能还是是疫情下的连锁反应:学医成为今年top10的热门专业,重回巅峰。这让很多60、70后医生在大感惊讶的同时也忆起当年:读书那会儿,都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才考得上医学院。

近十多年,经济发展成为刚需后,医学被金融、经济、计算机等专业甩在了后面。这其中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政方略因素,也与医学专业投资回报率虽不低,但需长线操作,很多人没那个耐心有关。在医生待遇优厚的美国,最终成为医生的也只有少数人。

很多人,即使不从医了,“一天为医,终生为医”的感觉不会变,也会影响到子子孙孙。

说实话,最近从各种地方看到吐槽医生职业,其实,平心而论,从医真那么不好么?不是的呀!医生地位不高吗?更不是啊!那为啥“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成为一个经典梗了?感觉医生可能是太累了,需要一个树洞,喊一喊,缓解下压力。吐槽完了,医生还是每天在尽职尽责地管病人、医教研一把抓……

某种意义上,也是蝴蝶效应。北边有一个人吐槽医生职业,共振能传到国土的另一端,并且绕几个来回,形成共振动能,导致周边都是这种声音:医生职业满满的全是糟点。如若我们正向传递呢,结果可能是相反的。

咱换个视角,从医生子女角度看看,医生职业到底香不香?

香!

1.培养品性:胆大、遇事看得开、做事果断、忍耐力特强。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父母医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就是我也学了医。妈妈是影像的医生,我自己临床在读。大概是从我上小学开始就给我灌输学医的思想,刚开始叛逆不想,很害怕,后来接受,再到后来就真的喜欢上了。妈妈说她想让我学医,最重要的是培养我的品性。我性格有点胆小,遇事不够豁达,不够冷静,不能当机立断。相反,妈妈就很胆大,遇事看得开,做事很果断。她说她小时候和我一样,学医之后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慢慢就发生了改变,现在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真的很佩服我妈妈。她的忍耐力特别强,事例太多了,不举了。她的心态特别棒。我遇到过不只一个医生,听说我学医之后,就告诉我学医真的很累,到他们那个年龄,就真的很烦。可能妈妈就为了给我灌输积极思想,她就觉得不会呀,忙且充实,比无所事事强啊。她总说,在医院看多了各种各样的病人,其实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很幸福。医院事情多的原因,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很高效,又快又好。总之,听取了妈妈的建议,选择学医的这条路,我不后悔,以后也不会。没有像网上说的,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医生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的。

另外,妈妈对我的影响还有就是我过着养生般的生活。疫情期间在家,在妈妈的监督下,我每晚10点半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每天不是五谷豆浆,就是营养八宝粥,一天三顿都可以是这样,吃饭少油少盐,多吃青菜水果,没事做做肩部运动。嗯,我今年20岁。”

2.医学很有意思;职业自豪:“家父(母)说”拿来就用。

知乎截图

一位同为医生的知友说,“老爸学医,老妈学药。老妈年轻的时候为了照顾年幼的我,跳出了医药行业。老爸一直当医生到现在。小时候,老爸很忙,医院的印象就是“住院总”是个很可怕的东西,这个东西会让老爸半年都很少出现在家里。大了一些,老爸还是很忙,闲暇的时候会告诉我医学很有意思。

高考结束,他告诉我,如果没有特别喜欢的学科,就还是学医吧。我想了想,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相对喜欢的还是学医,于是去学医。他老一,我老四。现在当了医生,一样是外科医生,里外是一样的衣服。幸运的是,我可以有很多过来人的言传身教的机会,很多我之前回答里的‘某位业内大佬说’,其实是‘家父说’。”

more:

3.看病方便,有小病直接就解决了。对健康重视,生活习惯中处处为健康考虑。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有一次,喉咙里卡了鱼刺……啊哈,小问题啊,吐一吐把鱼刺带出来不就行了。跑去用牙刷刺激会厌……结果把牙刷吞进去了,卡在贲门哪儿。整个急症科,消化科都轰动了,各个副高主治奔走相告:x老师的儿子吞了把牙刷进去……我硬生生的躺在急诊床上一个多小时,等主任来给我取牙刷,大家都想见见。这是有生以来唯一一次享受到了正高待遇。其余什么割痔疮,割包皮都是实习待遇……”

另一位知友说:“去医院看病的话非常方便,找认识的人看了就行。遇到感冒发烧喉咙痛等小病,直接问她吃什么药就行了。强调家里吃饭要用公筷,否则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发胃溃疡,胃癌等。洗碗不能用洗洁精,再油也只能拿热水烫(但是我不太清楚是否有科学依据)。

这不吃那不吃,油炸食品不吃,奶茶倒给她钱不喝。面包房里的面包不吃,说人造黄油里有反式脂肪酸。不喜欢吃火锅(ps:我们在重庆,这还是比较少见的)盐味吃得很淡,还去买过喜马拉雅的那种粉盐,30一瓶,运费50。

新冠病毒期间里亲人中最淡定的就是她,表示每年流感死的人比病毒更多,但是大家平时都不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天天熬夜吃麻辣烫不锻炼,遇到疫情反而过度恐慌。作为医生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见惯生死,所以遇事比一般人更冷静,淡定。”

more:

4.学习氛围好,一堆专家、学霸督促学习,想不上进都难。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我学了医之后,回家之后家庭聚会,我姥爷:你这个方剂背的怎么样?来背几个方歌看看?我:???

我妈:你神经系统解剖学的怎么样?来说一下分区?我:???

我姐:算了算了你们别难为他了,来说说CTMRI?我:啊,老妈家里煤气没关我先回去看一下......

我妈现在偶尔没事就问我什么布罗德曼分区之类的,搞得我吃脑花都没以前香了......”

5.锻炼得独立。

知乎截图

一位医学博士知友说,“我妈,护理专业后转全科医生。医院家属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己确实独立(可能是父母培养方式的事儿,不一定和父母工作和专业相关)。医院休息室里,对医院味道和环境比较亲切……另外,家里药很全,医学基本常识从小就略懂……”

more:

6.回报稳定,子女选专业可以任性。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对家人助益颇多,总体来说,医生这个职业还可以,回报稳定。”另一位知友也说:“经济实力我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妈一年30(w)左右,我爸一年20(w)不到,我小时候他俩收入还没这么膨胀的。由于家里老一辈是爱好搞点小艺术的,我也去学了,后来出国念书也很任性地读了个烧钱专业,并且回来之后并没有做相关工作,爸妈也没怪我。房子是早先给我备好的,他们自己也是住的(我觉得)蛮好的小区。”

7.容易得到家人和朋友认同。

知乎截图

知友说:“我妈拿到甲亢体检报告的时候,挺难过的,她不适合做手术了。以前那个拿起手术刀穿上手术衣谁都不认的妈,丢下了手术刀。不久后,妈不做大夫了……刚开始妈很开心,终于不用天天倒班,大晚上还不能好睡,随叫随到,后来妈不开心了,觉得新工作虽然安稳清闲,好像总少了点啥……

再后来,还是有很多妈的朋友来找妈问病情啥的,妈又开始像小时候跟我科普一样,绘声绘色头头是道,感觉很开心。我感觉我妈很适合做大夫,我也很适合做大夫的女儿。”

不香?

1.承担的风险责任、付出的努力和收入不成正比。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高考后想学医,我妈坚决不让,认为承担的风险责任付出的努力和收入不成正比……但是家里的妹妹们全部学医药专业,她建议的。”

2.医院,不能照顾家庭,孩子头疼脑热自己挺。

知乎截图

一位知友说:“我爸是搞血管外科的,在本地区算是较为有名的。感受就是家里药箱常备且种类很全,可以免费得到各种不适症状的医学建议(其他人可是要挂号的哈),但由于比较忙,没什么空照顾我,导致医院都是自己去的...”

more:

3.需要终身学习;工作很辛苦。

知乎截图

有知友说:“终身学习,听不完的课程,讲座。”

还有知友说。“我母亲一般每次门诊的病人都在60以上,按5个小时分钟来算每个病人最多也就5分钟时间,还是在不上厕所不喝水的情况下,所以请大家对于医生态度好一些也尽量表达效率高一些,他们真的很辛苦很累了,请善待他们(看的病人数他们自己是决定不了的所以绝对不存在钱财问题。)”

最后,对这个问题,作为曾经的医二代,小编必须要留下姓名:

我出生时,是在老家湖医院,因为母亲作为家里四个孩子中唯一的知青,下放到同省某市的一个小镇上。那边医疗条件不好,所以母亲回父母家生孩子,生完再回到镇卫生院。记忆中住的地方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都只一间房,孩子都那么多,唯独就我一个。妈妈经常呆在中药房,那时太小,唯一记得的是我坐在一个宽大的长条桌上,看她穿梭在对面一个个打开的中药抽屉间,红红的枸杞抓一把当零食吃。

摄图网

后来妈妈说,镇卫生院很小,她也在药房工作过一年。她抓药时,把我放在包药的大宽台子上。大概4-5岁,她把我交给父亲,医院去进修,一去就是一年。我天天都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一年后她终于回来了,还烫了头,她变得陌生了,我不认识她,哭闹了一场。

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参加了一次全省中医人才选拔考试,医院做准备,她从多名候选人脱颖而出,考了第二,顺利拿到了编制,我们全家坐着一辆大货车离开了那个小镇。然而,医院最终没办起来,选拔出的这几个人全安排在市卫生局。从这天起,她7年多的医生生涯也结束了。

这是很可惜的。她可能是那种“手红”医生,开方和针灸都拿手,药到病除,辩证思维也用得灵活。刚开始坐诊二十五六,由于她显小,看上去才20出头。对面坐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夫,新病人都奔老大夫去了,没什么人找她。有一次,几个病人来看病,赶上老大夫请假,没辙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但从那之后,这几个病人只找她看。这一来二去,她治好了很多人,在当地有了名气。有瘫痪的病人,被抬着过来,最后自己走着离开。

小时候没概念,长大后,我为妈妈曾是医生而自豪。她当医生那段时间,我还小,就记得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看书学习,很少带我出去玩;经常被人问病,顾不上我。她脾气虽急,会冲我发火,但对病人百问不烦。从医7年,从没有病人找过她麻烦,只有几个病人送来太晚没能留住。我们家族、朋友、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听说她学医,身体有个风吹草动,总来问她,她也总是能帮尽量帮,通几个小时电话,耐心解答,至今如此。家里人的大小毛病,她用简便的方子治好的次数也多得数不过来,由此我也对中医产生了“神奇!有一天也想学学”的心理。

总之,在我看来,做医生子女的好处是:你会有不同程度的洁癖,因为你母亲/父亲有,你也会把这个习惯传给你的子女,对健康有帮助;你会每天被她灌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直到深入骨髓;你有任何毛病,她能给你一些意见,甚至用些特简单的方子给你解决;她很理性,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有数,清醒地认识疾病,查看最新指南,更新药学知识,血糖血压控制得妥妥的。

你是医二代或医三代吗,秀优点或吐个槽都ok,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责编

苏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lecar.com/bpgcby/21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