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丨北京城市社区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

 

在后疫情背景下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生物-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尤其是在人口高密度聚集的城市中

人与动植物之间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依托北京社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

以中关村街道为例

对社区居民对于城市和社区中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情况

展开了问卷调查

力求了解公众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

态度、认知水平和实践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的社区居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01

知晓但不清楚

谈及是否了解生物多样性,仅有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很了解,近一半人认为了解一些,仍有33.1%的人仅听说过、11.8%的人完全不了解。

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保护政策,仅有1.6%的受访者很了解,甚至有超过半数的人仅听说过(33.8%)或完全不了解(25.9%)。

在人数占比最多的31~45岁人群中,很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比例仅在5%,最多人(45.9%)选择了了解一些;很了解相关政策的仅在1.4%,了解一些、仅听说过、完全不了解的人数占比几乎相等。在紧随其后的6~12岁人群中,也仅有6.6%非常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最多人(50.6%)选择了了解一些;很了解相关政策的仅在2.4%,最多人(42.2%)选择了了解一些。总体而言,小学生们对于生物多样性及相关政策的了解甚至略优于其家长,这可能跟学校积极开设相关课程有关。

有趣的是,在认为自身工作与生物多样性非常相关的40人中,也仅有9人(22.5%)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仅有2人(5.0%)非常了解相关政策。生物多样性相关科普工作仍任重道远。

总结而言,绝大多数(92.3%)的受访者认同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公众意识不足。

02

缺乏主动输入

受访者对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主动性整体较差,仅有4.3%的人愿意主动搜索,大多数(78.2%)会挑选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或自媒体(76.0%)、社会活动(39.7%)和学校课程(31.5%)了解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

而他们最期待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然观察活动(68.9%)、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tulecar.com/bpgczl/21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